跟上一次瑋瑋戶外教學一樣,我先出門去買個麥香雞當早餐,由媽媽帶瑋瑋到學校,買完早餐走回朝陽樓前,看到瑋瑋己經乖乖地和同學坐在階梯上等著要出發了
7:50大家準時開拔出發
咦,跟上次是同一家的遊覽車
這次我就坐瑋瑋的旁邊,所以可以就近照顧
大約45分鐘後就到達了七股龍山宮
龍山宮為七股潟湖區龍山里的地標建築,高聳華麗的廟宇被本地人稱為「王宮」,裡面供奉著池府王爺等神明,是全村里的信仰中心,龍山里之名即由此而來。龍山宮前有一處龍山漁港,當地漁獲的買賣都在此,每天早上6:30開始漁獲拍賣,不僅可以買到新鮮的現貨,熱鬧又別開生面的市場交易,值得前往參觀(網路上的說明)。照慣例,下車整隊點人頭
點完人頭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上廁所,解放後準備去坐船了
七股潟湖是全台最大的潟湖,本來是台江內海的遺跡,鄭成功登入鹿耳門,就是經過台江內海。而在這裡比較廣為人知的行程是:搭竹筏、烤蚵吃到飽,我們今天也是要做這一件事情,準備要搭船了
大家坐定,開船後,解說老師開始介紹蚵的相關知識
瑋瑋穿著救生衣看著沿途的風光
今天在潟湖這裡預定要體驗如何為蚵殼打洞、綁成串、如何綁至蚵架上,解說老師先介紹如何為蚵殼打洞
在介紹後,每位同學都上前去拿了個蚵殼打洞,瑋瑋在我的協助下也拿了個蚵殼順利用打洞器打了個洞。接下來解說老師介紹如何將蚵殼綁成串以及如何綁至蚵架上
由於瑋瑋手指這部分的小肌肉運用的並不是很好,所以在綁這個動作也是沒辦法自力完成,所以後來也是我幫他一起完成的。接下來是要體驗將蚵殼串綁至蚵架上,這一部分因為瑋瑋的導師覺得瑋瑋可能有些危險性,我有表明我會陪他下去,但導師還是覺得不妥,所以我跟瑋瑋只好在船上留守了
同學們認真的在把蚵殼串綁至蚵架上
結束綁蚵架的活動,就準備回到龍山宮了,途中解說老師介紹蚵的天敵"蚵螺",蚵螺的殼長約三公分左右,會分泌一種酸性的化殼液,再利用觸角鑽入蚵殼,進而吸食蚵肉。
回程中處處可見浮棚式的蚵棚(這位同學,你以為這樣就沒人可以知道你是誰嗎?)
西南部海域常見的蚵棚種類有1.倒棚式2.吊棚式3.浮棚式等三種(網路上的說明)
1.倒棚式:是平掛式蚵架,又稱為搖籃棚。在水深僅有一公尺左右的淺水區,棚架完全暴露在水面上,蚵仔串採平掛僅兩端固定在竹竿上,蚵仔平行於海水面生長。因為隨著漲退潮間有不同的吃水深度,充分吸收陽光所以採收的牡蠣蚵粒大小較一致、品較均質、牡蠣味道最鮮美但成長速度最慢。
2.吊棚式:也就是垂吊式蚵架,又稱之為立棚或站棚。分佈於次深水域及感潮溝渠,也就是在中等深度的地區,以直立式蚵架垂吊蚵條養殖牡蠣,棚架半吊在水中養蚵,由於受到潮汐海水漲退的影響,陽光照射量不平均,所以牡蠣呈現下部早熟而上部晚熟的情況,成長速度介於倒棚、浮棚之間牡蠣味道也不一樣。
3.浮棚式:是一種垂吊式蚵架,適用於水深的區域利用大型保麗龍或浮體綁在蚵架四周,其下面用大鐵錨固定讓整個浮在海面上而不致漂走。再把蚵殼垂掛在上頭,使牡蠣完全浸在水中生長;配合著深水域的環境,最適合高密度養殖的一種棚架。在同一串蚵殼在下層深水部分因受海水衝擊較大,所以成長速度較上層慢。
潟湖中立了各種目的的柱子,每根柱子上都站著一隻鸕鶿,解說老師有提到有些鸕鶿族群具有群體覓食的行為,種類包括圍旋式群體覓食和履帶式群體覓食。以圍旋式群體覓食方式的鸕鶿,外圍構成包圍網的鸕鶿個體很少潛水,主要以翅膀拍擊水面,包圍網中間的鸕鶿不以翅膀拍擊水面,主要覓食方式為潛水覓食。而進行履帶式群體覓食時,行進的方向大多與海岸平行,個體幾乎不以翅膀拍擊水面,且個體在成功捕食食物之後,便離開覓食的群體。(網路上的說明)
快回到龍山宮前會進入比較小的水道,解說老師認真的說明著
回到龍山宮後,同學們魚貫地上岸,準備去烤蚵了
坐到定位開始烤蚵,弄了一顆給瑋瑋吃,但瑋瑋不賞臉,沾了一下就吐還給我了
結束烤蚵行程,坐上車準備去參觀蚵灰窯文化館了,午餐是在車上解決的
到達蚵灰窯文化館了
安平蚵灰窯文化館位於安北路上,是台灣僅存的完整蚵灰窯,台南市政府為推動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,將蚵灰窯、安平樹屋與安平海關列為國家歷史風景區內的三大景點。燒蚵灰是台南地區的傳統產業,以蚵灰窯的主體建築物、倉庫組成的文化館,內部陳列許多早期燒蚵器皿,除此更設有蚵的科學展示及蚵灰的應用。(網路上的說明)
一到達現場,導師忙著帶班上同學在附近拍照
由於某種原因,我也帶著瑋瑋四處拍照
解說爺爺出現,準備帶同學入館內參觀
入內後先看一段介紹影片,接下來由解說爺爺一一介紹展品
在這裡參觀時,瑋瑋情緒開始有一點失控(我超想一拳把瑋瑋打扁),這是因為來這裡時所發生的"某種原因"嗎?
瑋瑋摸著文字,一邊寫一邊念著
東看看西看看
戶外解說
結束蚵灰窯文化館的參觀行程,坐上車短暫的行駛,下車以逃難的速度往安平古堡移動
老師講解中,安平古堡有兩處遺跡被列為古蹟,一個是臺灣城殘蹟(一級古蹟),以及台南市定古蹟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,所以真正的一級古蹟是那一段殘留的城牆而不是城堡。(網路上的說明)
外城的南壁是現存最古老的台灣城殘蹟,只剩下一段。城壁是用糯米汁、糖水、蚵灰殼和成泥,以紅磚砌成。其中深色的紅磚,是荷蘭時代由印尼、爪哇運來的。較淺色的紅磚,是後來明鄭時代增建,由福建廈門運來的。牆壁的上端仍留有剪刀形的壁鎖凹痕,是鎖樑柱用的,並可防地震。牆上一個個方形的洞口則是清軍築營房時挖的,用來安放柱子。(網路上的說明)
老師帶著同學參觀安平古堡內的遺跡
接下來老師再以急行軍的速度帶領同學去參觀作為防禦之用的稜堡,這個需要走進去比摸乳巷還窄的通道
參觀完稜堡,回程老師說明了一下古安平的豪宅與一般住宅的區分
結束安平古堡行程,老師帶大家去吃蚵仔煎
基本上瑋瑋是吃胡椒鹽配蚵仔煎(的兩盤蛋白),我則吃了兩盤的沒有蛋的蚵仔煎番薯粉糊,orz
吃完蚵仔煎老師帶著同學們走進小巷中,沿路參觀老街的風貌
"經過"安平鄉土文化館,同學們在做預練好的講解
結束後走到馬路邊等待遊覽車
坐上車,回到學校,結束了今天的七股潟湖、烤蚵、安平古堡戶外教學